学科建设 首页 首页
校级A类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20     点击数:

校级A类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简介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中土壤(地)、养分与肥料、水分和生物质以及气候等自然要素和生产力决定的资源和环境属性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影响及其运筹控制的科学。本学科以围绕农业和农村生产与生活的土壤、水、养分及肥料和大气等制约人类利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影响人类健康和自然变化的农业生态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分析和监测科学为主要基础科学理论指导,以农业系统物质循环利用、大气-植物-土壤-水体物质迁移调控、生命物质的形态、组分及生态系统功能等理论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实验室现代分析研究、实验室控制试验研究、田间农业试验研究、长期试验和观测研究为基本途径,以农化试验统计、土壤调查分析评价、土壤农化分析为核心技术,遥感测绘与信息技术、土壤改良、肥料设计、养分管理和环境修复控制等工程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和农民生计及健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完整的学科体系。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团队现有21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具有硕士学位8人,省级学科带头培养对象1人,硕士生导师7人,省级科技特派员3人,校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在微生物肥料研发与应用、作物营养生理、土壤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质量保护等方面已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学科研究方向。经过数年的建设和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在有机类肥料研发、精准施肥技术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目前承担着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有机肥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有机肥工程技术中心等省部级平台的建设任务。

学科定位上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特色,学科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对相关技术的需求,筛选应用型研究课题,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安徽省自然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项目、科技部星火项目、省教育厅项目等32项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研发经费达383.6多万元。近三年来,学科先后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nvironment Protection EngineeringEnvironmental Technology、农业工程学报、中南大学学报、环境工程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科研论文111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13篇,CSCD核心库收录32篇。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是由印天寿、刘长荣、吴华珠等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设的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当代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学科特色整合而成。2002,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二级学科植物营养学被确定为学校的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植物营养学被遴选为省级重点学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学科建设理念,坚持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以多学科合作、理工农结合、服务三农、协调发展为宗旨,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中具有区域特色的土壤资源与环境为研究对象,从微生物有机肥料、土壤养分资源管理、植物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农业环境质量保护等方向,研究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与发展机制,促进了本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形成了具有明显优势和区域特色的研究方向。学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自身实力增强的同时,对引领安徽省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及学校相关学科发展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以研发平台为载体,引领安徽省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

2007年以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通过产学研合作,与省内几十家肥料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积极参与与组建了安徽省生物有机肥创制协同创新中心、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有机肥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有机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精准施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马鞍山市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并以平台为依托,获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项目、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星火计划、安徽省科技攻关、安徽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资助,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蚌埠市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科技成果10项,获批国家专利10项,学科在安徽省有机类肥料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研发成果促进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为安徽省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学科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训员工、输送人力资源、申报政府项目、共建研发平台、组建产业联盟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带来看得见的、显著的经济效益,调动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 学科通过产学研合作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企业的发展也为学科的人才培养增添了新的活力。

2)以优质高效为目标,支撑农作物营养生理基础理论研究

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本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显然,农学的这一研究范畴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植物营养学的研究作为支撑。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体内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规律与调控技术的一门自然科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植物营养学在农作物持续优质高产、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作物学和植物营养学就是鱼和水的关系。

总之,作物要想获得高产优质,必然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调控;同样,每一次作物栽培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必然需要创新的植物营养学理论作为支撑。

3)以养分资源管理为手段,服务地方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以植物营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生产施肥实践为核心,围绕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以土壤-作物体系乃至整个农业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养分资源流动和调控为重点,合理利用土壤、肥料资源,服务农业生产。目前,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先后开展了滨海盐土、砂姜黑土等障碍土壤的利用改良,滁菊、石榴等省地方特色农作物的施肥技术,沿淮、沿江地区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等的研究工作。学科针对国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这一契机,联合肥料企业和科研院所适时创建了安徽省精准施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2005年以来,学科团队与蚌埠市农技推广中心、定远县农技推广中心合作,带领学生进行土壤调查和养分测试工作,范围覆盖6个县(区)90万亩耕地、50万亩林草地和8000亩大棚,共计检测分析了3000多个样品,获得了近20万个指标数据。同时,根据测土结果开展了配方施肥,农民不仅节省了肥料,还提高了作物产量,增加了经济收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以农产品安全为目标,开展农业环境质量保护工作

20144月,国家环保部发布《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 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占超标点位的82.8%,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学科自成立以来,就关注农田环境质量调查与保护工作,先后开展了水稻土、菜园土等土壤的重金属、氟污染的调查评价以及地表水、工农业废水的防治研究,形成了以生物炭为载体,以生物有机肥为手段,综合防治土壤重金属和有机酚酸类污染技术;形成了针对地表水、生活污水中氮、磷污染的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与磷回收耦合工艺技术;形成了以非均相Fenton氧化为核心的超声强化铁锰氧化物催化H2O2降解工业染料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技术。学科成员先后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在相关技术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为农业环境质量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5)以分析测试平台为支撑,满足学科发展与学生培养需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以农化分析为技术手段,研究农业系统物质循环利用、大气-植物-土壤-水体物质迁移调控、养分资源管理和环境修复控制等基础理论与技术,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科研究先进性、可行性。目前,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拥有包括资源环境信息室、土壤分析室、植物营养研究室、环境分析实验室、资源环境仪器室、植物营养调控实验室、土壤生物分析室、资源环境预备室、资源环境天平室等学科实验室,现有实验用房1600 m2。校内实验基地包括网室、玻璃温室、日光大棚等6000 m2。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1200台件,总值1100多万元,主要的大型仪器设备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元素分析仪、便携式光合仪、元素分析仪、离子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分析仪、流动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垂直电泳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超低温冰箱、露点水势仪、功能微生物筛选、鉴定、扩繁仪器设备等,可充分满足学科研究生培养和项目研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