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决策——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论述

作者:秋 石 来源:《求是》发布时间:2017-08-19 11:37:07

核心要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作出的一项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决策,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既立足于破解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难题,又着眼于构建长效机制、重塑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包含的任务是多重的,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长期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各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之举;从中期看,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的振兴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步骤;从短期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内容的“三去一降一补”是发展生产力的切入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目标,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正是始终坚持这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在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紧密结合,尊重和利用按比例发展规律,运用市场和法治的手段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和生产行为进行适当干预,确保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结构上和总量上保持平衡,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作出的一项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就如何理解、如何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大量论述。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供给和需求变化的新特征,回答了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治本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

以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只有把握经济大势,才能明确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长的旧思维难以为继,过分依赖总需求扩张刺激经济的政策效率越来越低,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的粗放型发展老路已走不通,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决策,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既立足于破解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难题,又着眼于构建长效机制、重塑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治本良方。只有抓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对症下药。早在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三大失衡,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三大失衡必然要反映为供求关系的矛盾——供给的产品在质量、服务等方面跟不上变化了的需求,供给侧是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的老办法,不仅无法解决新常态下的问题,难以拉动经济增长,而且会使一些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问题、稳定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引发世界经济结构进行深刻调整;当前正在孕育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进一步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很多国家都在主动调整经济结构,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发达国家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本土化制造”等,打造竞争新优势;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则依靠低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产业正面临“双重挤压”,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削弱,新的竞争优势亟待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我们必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切实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二、推动经济跃上新台阶的重大决策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一年多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迈出实质性步伐,我国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党中央作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经受住了实践检验,并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认可。

产业结构稳步向中高端迈进。党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工作重点,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关系到‘十三五’的开局。”从“三去一降一补”发力提高供给质量,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牵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确保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年多来,“三去一降一补”初见成效,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有所缓解,供求关系显著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牢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得到提升。特别是去产能的持续推进,带动了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优化了产能的空间配置和重点行业的生产力布局,提高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极大地缓释和消除了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明显优化。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上年下降2.3%转为增长8.5%,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稳定性的提升。

经济发展新动能日益充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们党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激发,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载人航天、高速铁路、量子通信、射电望远镜、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大飞机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茁壮成长。新登记企业数大幅增加,众创空间、“瞪羚”企业大量涌现,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网络购物等新业态增长迅速,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经济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互等新模式方兴未艾,日益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是一场改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我们党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极大地激发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创业创新的巨大潜力,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牵引下,各级政府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统筹推进商事、土地、国企国资、产权保护、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实施,农产品、成品油、天然气、电力、铁路、医药等重点领域价格机制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步伐。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了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改善,优化了制度供给,降低了制度成本,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正在不断释放,创业创新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三、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就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包含的任务是多重的,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长期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各类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之举;从中期看,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的振兴发展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步骤;从短期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内容的“三去一降一补”是发展生产力的切入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党主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自觉性、主动性的生动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目标,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正是始终坚持这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作为最终的检验标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唯物辩证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尤其是它强调供给侧和结构性改革,突出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从“两点论”出发,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相应也成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导致经济出现矛盾和问题,既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因素。从“重点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导致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失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我国经济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既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照搬西方,而是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立足实践、勇于探索。西方供给学派片面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尊重企业的市场供给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在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紧密结合,尊重和利用按比例发展规律,运用市场和法治的手段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和生产行为进行适当干预,确保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结构上和总量上保持平衡,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