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怪事发生——让男人羞愧致死是因为他仅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拳击手或者划手。除一个人外他能打败世界上所有人,这一点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已经决定了自己就是要打败那个人;只要他没有成功,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1892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基础著作《心理学原理》中写下这些话。
詹姆斯的言论引起了心理学知名观点的共鸣:
在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女子滑雪颁奖典礼上,铜牌获得者是来自美国的Shannon Bahrke,银牌获得者是来自加拿大的Jennifer Heil,金牌获得者是来自美国的Hannah Kearney。
在体育竞技比赛中输赢是很直观的。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金牌获得者赢得比赛;银牌获得者稍逊一筹;铜牌获得者还要更低一些。你可能认为赢得银牌的Jennifer Heil会比Shannon Bahrke更开心,为什么Bahrke获得铜牌却显得更开心?同样的,美国体操选手McKayla Maroney,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拿了银牌,但看起来她对自己的表现却十分不满意。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反事实思维来解释。也就是说人们把他们的客观成就和本该达成的结果相比较。
对银牌获得者来说,最明显的反事实思维可能是他们把焦点放在了差点赢得金牌上,放在了取得第一和其他结果的差别上。铜牌获得者,他们可能把反事实思维聚焦在了第四名上,把焦点放在了差点得不到奖牌上。这种明确的差别,在于得奖与不得奖之间,不存在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比较。
因为这种不和谐的比较,铜牌获得者,虽然成绩更差,却比银牌获得者对自己更满意,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更开心。
为科学调查这个问题,学者们截取了西班牙巴塞罗那1992年夏季奥运会的视频片段。具体地说,他们刻录了所有颁奖典礼视频展示给大学生们看,学者要求学生为每位获奖者所展现的开心度打分,满分10分,1分为“痛苦至极”,10分为“欣喜若狂”。
平均算来,在成绩公布时,银牌获得者开心度得到4.8分,铜牌获得者则得到7.1分。数据分析证明在赢得比赛及随后的颁奖典礼上,铜牌获得者们看起来比银牌获得者要更加开心。
2006年,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David Matsumoto,和《柔道世界》杂志的Bob Willingham合作研究在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的柔道比赛中就面部表情而言,这种形式是否可用。他们从84名运动员和35个国家在以下三种不同时间收集了数据:比赛结束后,当他们收到奖牌时,以及他们站上领奖台时。
总体来看,他们发现14名金牌获得者中的13名在他们完成比赛后立即露出笑容,而26名铜牌获得者中的18名也有笑容。但是,银牌获得者在比赛结束后却一个也没有笑容。更有趣的是,银牌获得者所录的面部表情涵盖了从忧伤(43%)到不屑一顾(14%)到面无表情(29%)。这就是说银牌获得者不仅只是比金牌获得者开心更少一点而已,事实上,Matsumoto和Willingham讲述:“那些有点表情的人展现的是离散的、消极的情感。”
从整体来看,学者们得出结论:那些在比赛结束时展露出真实快乐情绪的人更可能在领取奖牌和站上领奖台的时候展露同样快乐的情绪。相反,那些在比赛结束时没有展露快乐情绪的人可能在颁奖典礼的时候也不会露出同样的笑容,尽管事实上大部分运动员都是有笑容的。
有可能,事实上,有时候真的是少胜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