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学院创新培养模式 切实提高环境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日期:2021年11月11日】 【单位:资源与环境学院】 【作者:邹海明】

学校经过70余年的办学积淀,形成了以优势农科和新兴工科为重点的学科专业群。长期以来,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服务“三农”,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紧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谋划,主动作为,自觉肩负起服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崇高使命。

近年来,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类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引下,坚持立足学院优势涉农(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通过校企产学研用项目合作,加强工、农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

坚持校企合作、工农交叉、以工补农,构建“一个导向、两个依托,三个抓手”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这一国家需求为导向,以“珍昊环保”、“苏州北控”等企业冠名班为依托,打造了双能型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合作;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优势学科、国家卓越工程师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产学研用合作项目、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科竞赛为依托,强化固废处理及资源化、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土壤污染与防治、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实现工农交叉、以工补农。以全国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改革为抓手,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注重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应用,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基于“平台+模块”的三大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及应用类)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注重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应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突出应用的举措中狠抓以下三个方面:基础实践层次(包括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等)、专业实践层次(包括课程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科研技能训练等)和综合运用层次(包括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社会服务等)。

坚持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以及方向课学习时间为3年;校外分散式实习合计时间为1年(主要包括企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企业调研、岗位实习、专题调研、毕业实习等);将工程项目教学法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过程中,构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实践应用及研究”为主线的实践环节,并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

以“课程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为主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技能为重点的课程设置原则,进行整合或改革课程内容;积极采取“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围绕专业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德育元素,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科学设计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特约通讯员:吴国良 审核:沈树周 编辑:李刚)

【浏览:

关闭

  • 微博
  • 微信
  • 媒体
  • 视频

皖公网安备 34112602000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