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财经学院“青春大学习 建功新时代”暑假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之十一:安徽及河南部分地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调研

    2018年09月10日 09:20 孙汉臣 点击:[]

    8月24日至9月1日,财经学院分团委学生委员组成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安徽及河南部分低速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调研活动。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数千年间,通过利用这些宝贵的遗产,农民们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8月24日至28日,实践团队各队员深入安徽及河南部分市、县地方图书馆借阅各地地方志,并通过咨询图书馆及当地文化中心负责人,了解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情况。

    在安徽省庐江县图书馆,队员们查阅到,圩田种植模式是当地主要的农业耕作模式和粮食产出方式,该种植模式是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利用濒河滩地、湖泊淤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农田,诞生时间难以考证。而在河南省巩义县,队员们通过咨询该县图书馆地方文献管理员,得知当地古橿树林种植模式已有千年历史;而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辛夷栽培系统和柞蚕养殖系统现在仍有传承。

    通过参观安徽省金寨县文化中心,在文化中心遗产保护办公室负责人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当地的野生猕猴桃历史悠久,且保持野生种植方式,至2007年全县野生猕猴桃面积14000公顷。负责人说,“保护区的设立,能够有效地保护金寨县原生态的猕猴桃养殖方式,还能够为当地带来旅游创收,推动金寨的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希望更多的青年可以参与到其中,为保护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8月29日至9月1日,实践团队深入金寨县野生猕猴桃原生境保护区、庐江县庐城大圩附近的村落以及南召县辖属的村镇,了解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通过访问庐江县庐城大圩附近的农户,队员们了解到,当地的圩田农业生产方式,是由上一代农业劳动者手把手教给下一代而传承下来的。“做田,就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太爷爷传给爷爷,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再传给我”当地农户说。在金寨县野生猕猴桃原生境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与了保护区的日常工作,亲身体验了传统农业文化的魅力,和其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坚定了保护这些瑰宝的决心。而在南召县,队员们通过寻访当地农户,了解了辛夷栽培系统和柞蚕养殖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深深为劳动人民的深沉智慧折服,更加坚定了引领更多人加入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的信念。(特约通讯员:许欣)

    上一条:财经社联召开主要学生干部工作会议 下一条:财经学院迎新篇:学长学姐齐动手,新生宿舍靓起来

    关闭